說明:2020年后的商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:所謂: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”,所謂“羊毛出在豬身上”,所謂“賭賽道”都已經是錯誤認知,如果還用2020年前的商業模式/思維應對當下的商業環境,只能把企業帶上彎路。那么2020年后的商業模式應該怎么做?
商業模式簡單粗暴講就如何賺錢,有兩個評估的關鍵詞就是效率和規模。商業模式的差異,是企業收入和利潤差異的根本原因。
總結:商業模式各有利弊,沒有最優選擇,只有和自身資源匹配的模式;
有沒有綜合以上優點的商業模式,剛需、高頻、高利潤、低成本,當然有,舉例:
總結:商業模式的規模效應。電影是個“小”生意,規模就是勢能;房地產和電商,哪一個勢能更大?為什么大佬是馬云和王建林,而不是華誼兄弟
總結:商業模式的效率提升,表面上是年輕人收割老年老的人的財富,本質上是更高效的生產力顛覆傳統(上一代)的生產力。
巴菲特說比特幣:價格取決于下一個購買者
A 電商20萬億GMV
B 游戲3000億
C 廣告5000億
問題:字節為什么要做廣告
總結:規模和效率是衡量商業模式,甚至是商業的最重要兩個維度。規模是勢能,效率是生命力。
避免重復照搬;延伸:拆解美團的商業模式;
共享經濟、新零售、社區團購
了解風口中的局;對比哈羅單車,到底單車模式的終極形態是什么
總結:風口背后都是資本局;用更長周期看風口,風口都是巨虧,所以風口項目只能短期套利。VC的邏輯和創業者的邏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,倉位+持倉時間。
爆款思維的局限性,對于低頻、高客單價的產品,要做精品不做爆品。
總結:賺錢的商業模式是長期的,值錢的商業模式往往是短期的。劉畊宏現象碾壓Keep背后的邏輯。
總結:從渾水數據,反向來看投資邏輯和投資人著眼點。
總結: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選擇行業,而是了解自己
總結:流量需要變現,流量=水,水流向的永遠是洼地;流量永遠去找最大的變現回報;
內容傳播的場已經變了
總結:新能源、鋰電、生物科技的爆發;國產鋰電池的三強:典型的精英創業。
總結:投了錢的不一定就叫投資人;投資人更不等于合伙人;二者權利和責任完全都不一致
總結:回歸商業本質,講求誠信,讓股東“體面”的退出
直營和加盟模式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樣
A 規則設定
B 歷史原因
C 借鑒意義
總結:阿里的股權和控制工具設計對于互聯網公司有深遠的影響
A 歷史沿革
B 治理思路
C 動態股權
總結:特殊時期+不斷優化+迭代創新
A 50%
什么叫絕對控股
B 67%
一票否決權包含哪七項事宜
C 10%
案例:李國慶公章案例
A 一股獨大
B 平分股權
案例:西少爺肉夾饃
總結:就事論事;現金結算;
總結:技術不是技能
案例:房租入股行不行?
A 西少爺、真功夫敗了;
B 藍色光標、海底撈上市了;
總結:凡事無絕對,表面是股權,背地是人性
A 京東、小米、滴滴;
總結:有限責任公司可以用嗎?有倍數上限嗎
A 螞蟻金服案例
總結:錢權分離
A 藍色光標
A 滴滴、京東、拼多多
總結:《公司法》承認,但是雙方的風險要知曉
A 增資和轉讓的區別
B 什么是投前,什么是投后
C 什么是賣老股
總結:一張cap table
A 找到投資人的各種渠道;
B 要不要用FA;
總結:如何借用別人的資源
A VC/PE;
B 產業/財務
C 不同階段
總結:怎么判斷投資人和你是否匹配
A 融資敲門磚: 商業計劃書的構成;
B 如何完成一次路演,在10分鐘內容如何講出重點
A 不能不懂的投資人的“行業黑話”
B 如何判斷投資人對于你的項目感興趣
A 什么叫“講故事”-商業模式
B 什么叫“畫大餅”-市場規模、增長速度
A 對賭、回購、拽售、董事會條款、優先清算權;
B 無限連帶:退出了還能被連帶
案例:杭州創業者被起訴案例
A 知己還要知彼:
投資能力+投資意愿
B 抓準訴求
C 與投資人博弈
你只有明白如何運作的,才能找對人
案例:VP僅僅是執行者;IC是誰?
案例:路演+立項+盡調+投決+過協議+交割
被投項目的整合與賦能
A 橫行并購
B 縱向并購
C 混合并購
D IPO:主板/科創板/港股/美股
投得好,不如退得好
案例:很多基金都在一些項目里退不出